新闻动态 |   详情

‌巾帼匠心丈量产业未来——记计量领域专家张夕 的坚守与突破‌

2025年09月15日

在充满精密仪器与数据的计量世界里,一位女性用四十余载光阴书写着对精准的执着追求。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国家级计量领域权威专家,张夕以共产党员的初心、科学家的严谨和企业服务者的热忱,在辽宁省测量管理体系优化进程中镌刻下属于新时代职业女性的创新印记。2025年初春的沈阳,一场特殊的项目启动会在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投影幕布前,身着深灰色职业装的张夕正手持激光笔,向三十余家重点用能企业代表演示能源计量动态监测系统。“这套设备就像给工业生产线装上CT扫描仪,通过每秒5000次的数据采集,能精准定位能源损耗节点。”她的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三维热力图让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们眼前一亮。这是张夕团队牵头研发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服务系统",也是她四十年计量生涯中第17个省级重点项目。

‌以技术创新筑基:从"0.01毫米"到行业标准制定者‌

时间倒回至1983年的盛夏,21岁的张夕站在沈阳半导体器件八厂的车间里,手中捏着刚被退回的200只可控硅元件。质检单上"参数漂移超差0.01%"的红戳,像钢针般刺痛着这位无线电专业毕业生的心。“参数误差差之毫厘,产品性能就会谬以千里。”老技术员的话让她彻夜难眠。彼时正值国家“六五计划”关键期,精密电子器件需求激增,但落后的计量手段严重制约着产品质量。面对父亲“女孩子搞技术太辛苦”的劝阻,张夕毅然选择驻守车间,在日光灯管与晶体管交织的微光里,开启了与计量技术的世纪之约。

最初三年,她在三班倒的间隙自创“三维学习法”,清晨五点对照俄文版《半导体测量原理》手抄专业词汇,午休时拆解报废的计量仪表绘制电路图,深夜则把车间的游标卡尺、电压表搬回宿舍做对比实验。1985年寒冬,为攻克可控硅触发电压测量难题,她在零下20℃的恒温实验室连续工作36小时,用冻僵的手指记录下138组数据,最终发现环境湿度对测量结果的非线性影响。这份用冻疮换来的研究报告,不仅让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3%,更让她悟出“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的深刻内涵。

在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三十余年间,她以技术突破推动行业规范:主持编制《辽宁省计量检定人员培训考核大纲》等5项省级技术法规,填补地方标准空白;主编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时创造性引入数字化建模技术,使复杂设备的量值溯源效率提升40%;研发的智能温控校准装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在装备制造领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用体系思维赋能:搭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度量衡"‌

辽宁是工业大省,制造业和石化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下属的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公司辽宁分公司负责人后,张夕发现众多企业在测量管理中存在“重设备轻体系”的痛点,为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体系现场审核中推动企业的测量水平不断提高,鼓励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首创"三维诊断法":通过工艺流程逆向推演,帮助企业建立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182个关键测量点;推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特殊检测需求,开发出“共享计量云平台”,使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等稀缺设备的利用率提升60%,助力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在“高精龙门项目”“省实验项目”“五轴头项目”等国家、省级重点项目中,攻克长距离导轨平行度、大规格非完整平面度、丝杠辅助支撑力3项检测技术难题。

以使命担当领航:构筑专业人才的“标准量块”

在任职辽宁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期间,出版了《荣耀与征程 辽宁品牌70年》一书,书中她系统梳理计量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大数据时代,测量准确是保证一切数据真实性的基础,如今,她带领的专业团队正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战场上,扫清一切障碍,固守量值准确可靠的阵地,推动5G、区块链技术与传统计量深度融合,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精准技术保障。

‌【记者手记】‌

在许多企业的认证现场,张夕仍在为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推进而殚精竭虑的工作着,对每一个测量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进行反复的验证,对体系在企业的应用不断奔走。这位把人生刻度精准标注在计量事业坐标轴上的女性专家,用四十年的坚守证明:当女性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就能在看似冷硬的工业领域浇筑出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她的故事,正是新时代职业女性以专业赋能产业、用智慧定义价值的生动注脚。(原创文章 2025年5月30日发表在中国妇女报)